汪关,字杲叔,初名东阳,安徽歙县人,久居娄东(江苏),于万历甲寅(1614)年在苏卅得“汪关”汉铜印,欣喜无量,遂更名,并颜其居为“宝印斋”。问字于李流芳,李为其取字“尹子”。生卒不详。
周亮工在《印人传》中“书沈石民印章前》章中认为:印章汉以下推文国博为正灯点。近人惟参此一灯,以猛利参者何雪渔,至苏泗水而猛利尽矣。以和平参者汪尹子,至顾元方,邱领和而和平尽矣。明代篆刻以文彭为“正灯”,何震是“以猛利参者”为代表,汪关则是“以和平参者”。汪父一反前贤所追求的烂铜的趣味,取完整洁净的风格。取法汉满白印与玉印工丽一路,无论是仿汉之作还是元朱文作品,印章章法皆极工敛、严谨,求其形神兼备、光洁浑圆、俊丽和平,且能精密处见宽松、工稳处不呆板,小篆朱文印则专攻朱,配篆堂皇婉畅,秀颖而去妖冶,细巧而见朴茂。满白文印并笔成印最有代表性,以其并笔来增加印面的虚实呼应。此外,还尝试镌刻了不少殳篆和鸟虫自文小印,也具别致装饰意趣。
汪关善用冲刀,这可视为以何震冲刀来刻文彭的篆法。对文彭、何震印风的优化,来源于对古代玺印的深研与玩味,更得力丁他肘刀法的锤炼与创新。他的冲刀是空前的道劲而稳健,下刀准确,运刀稳实,起收于挣,线条的转折、交接处多用圆转,有效地避免了何震冲刀所常带有的燕尾锯牙,更见圆厚含蓄。在线条的交错处特意留下有明显的“焊接点”,这些圆融的“焊接点”,在流动的线条间起着厚实、凝炼的调节作用,缓解冲刀的过于猛利,增强线条的力度,体现运刀的准确、稳重。这是汪关的一种创造,全然是一种体丽明净、清刚静穆的风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