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了标题大家可能会大吃一惊,心想丐帮也会有“印章” ?不错,有的,不过它们的印章和一般的可不一样,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。
钟秦,60年代生人,乡下进城,阅天下时事,偶有感而发。为生活计而笔耕不辍,行文四不像,有小资心态缺小资情调,有侠义心肠无侠义行径,故为小隐于市,悠然于洞察世事,自得其乐!
“丐帮”这个称呼,以前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见过,从洪七公到乔峰,个个英雄。尤其乔峰,是我喜欢的角色。后来美国苹果公司行政总裁乔布斯过世,国人就给了他“乔帮主”的美誉,可见,喜欢乔峰的人,不止是我。
丐帮在江湖的地位,取决于他们的人数,这可以表明小说涉及的时代,有多少人得靠这个职业谋生。古代民间把江湖人物划分为上、下九流,乞丐自然是下九流且排在娼妓之后,地位很低。
中国人乐善好施,这是乞丐群体从古至今“生生不息”的基础。改革开放之前,温州的平阳(包括现苍南)一带,因为靠鳌江以南,也称“江南”,就有这样的非专业乞丐,忙完农事,就出外乞讨,通常有乞讨的道具,比如打卦、唱道情,唱一些吉祥的歌词,小时候我就留下这样的记忆。老家也是穷的,却不曾亏待了乞丐。所谓“盗亦有道”,那时乞丐有自己的规矩,不会强求多少,不会出言不逊,不会恃强凌弱,更不会要挟耍赖。
现在的乞丐,种类更多了,卖艺的、抱孩子的、或者唆使孩子纠缠人的。当人们的爱心变得无所适从时,很多人的怜悯就逐渐成了漠然。结果,乞丐的强行索要也随之出现:前些日子在龙港,就有了个有组织的“丐帮”,但凡有红白喜事,这些“丐帮弟子”就成群结队上门强取,给出定额,主人掏钱给“收据”,不掏就指不定会闹出什么事情来。特别引人关注的是,这个“丐帮”还有枚“龙港丐帮会”的印章和相当于“帮主”的联系电话。后来警方出面抓了一批,事情似乎缓和了些。
社会贫富不均、保障体系不完善、一部分人丧失劳作能力而难以维系正常生存,等等,这是乞丐出现的根由。通常,不为生活所迫,中国人的这点面子还是要的。我总是固执地以为,城市对于真正弱势者的乞讨行为,应该包容,这是一个城市的人文关怀,也是对生存权利的敬重,更应当视为民众为善的通达途径。
只是,当“丐帮”形成之后,真正获益者未必就是乞讨者。我不知道现在“丐帮”的组织结构,如果这个组织类似于我们的行政部门,“帮主”到帮主秘书、办公室主任,再到几袋几袋的部门设置,如乞讨办等等,那需要多少乞讨者的供奉,才能养活这层层叠叠的“帮主”班子?
一个组织,即便如“丐帮”,总能体现一种社会形态,或者说有另外一个组织模式成为它的参照,其中“丐帮”的印章,就是从行政部门仿制过来的,假如他们的队伍继续壮大,乞讨办的出现,也不是不可能。只是,人们的善意,将被强权瓜分,能够自食其力者入行“丐帮”,他们就可能是不劳而获的把印的“特权阶层”。
如今的“丐帮”,很难形成金庸笔下的声势,因为这个组织靠画地为牢的巧取豪夺,显然不具有合法性。但是,这种滋生于地下的帮会,却不脱离其弱肉强食的本性,尤其当象征权利集中而出现的印章,会形成权利覆盖而扭曲了乞讨者的本性,印章盖下的圈子,也就可能成为乞讨者的地狱。
我们包容弱者,但不是纵容那些借助弱者获取不义之财的指使者。尤其不能让印章成为掠夺的符号,去抹杀人们的仁善。